
【艺术家星空特别报道】
近日,致敬赤子丹心的“人民艺术家”秦怡纪念座谈会在沪举办。座谈会上著名配音艺术家乔榛回忆当年秦怡听到他朗诵一首《小草》的诗歌时非常感动,拉着他的手,含着眼泪说的一段发自内心的话。让我一下子回忆起2004年,因为朗诵与秦怡等老师结下的一段情缘。
2004年5月,上海市委宣传部改革办王主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朗诵艺术中心主任等,我们在一起商议,组织一次全市范围朗诵爱好者参与的首届上海市大型朗诵艺术竞赛。为了配合迎55周年国庆,共同策划出十个方面,以“中国,我爱你”为创作主题。
我们分别一家家上门,邀请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秦怡、陈奇、陈醇等老艺术家,在大赛培训中担任艺术顾问。
秦怡老师还欣然写下《对朗诵艺术的点滴感受》:“朗诵是一门可小可大,可浅可深的艺术。在屋子里、在剧场中、在广场上,都能进行演出。而且它可以不牵扯到其他,就你一个人或几个人即兴也可以成为一个节目表演。它可以用最简单的形式去体验深刻的内容。但简单的形式并不意味着朗诵是简单的、容易的。朗诵者需要把自己对作品的充分认识、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具体情景及人物的深透的切身感受,化为自己的感受,才能从自己的灵魂深处去体验去传达给听众。当然一切艺术也都是如此。但正因为朗诵的形式是简单的,越简单,难度越大。朗诵者需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之外,语言的艺术技巧,声音的艺术技巧等等,都需要不断地想、时刻地练,且不可认为拿起一张纸,把纸上的字念出来就是朗诵。我对朗诵也只是在摸索之中,我想什么事情都唾手可得也就没什么意思了。所以希望大家共同来探讨、钻研,使朗诵艺术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孙道临老师当即用钢笔书写下:“让朗诵艺术更深地在我们土壤里扎根,不但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增强我们美的修养,而且有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水平的提高”
7月,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支持下,上海图书馆、上海文化总会、上海朗诵艺术中心等联合举办的首届上海市大型朗诵艺术竞赛自一推出,得到了全市大中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以及市民的踊跃参加。
这次大赛在上海市图书馆和全市30多个分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等,纷纷接受了众多朗诵爱好者的报名。有学龄前儿童,大中学生、各行各业的爱好者,还有江浙等地的选手;有三代同堂、父女档、同学队、同事组等等。从近千名初赛中有180多位选手脱颖而出。
复赛时自创作品更多了,相当一部分选手朗诵的是自己专为本次大赛创作的诗文。74岁的癌症患者戴先生是位抗癌勇士,他朗诵了自创的《群体抗癌人的呐喊》;已怀孕近八个月的徐汇中学语文老师刘侠还坚持参加培训,自创了一首《一位母亲的呓语》。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教学中朗诵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加深理解,当然还有自己将要出生的小小学生,她就来参加培训学习了。黄浦区盲人推拿诊所胡女士等两位盲人选手热情洋溢的各自朗诵了《光明之歌》、《电脑、我永远的梦》。选手们的一次次登台朗诵,令现场观众和评委们感动不已。
朗诵爱好者决赛现场表演
上海图书馆提供朗诵爱好者培训、比赛、创作交流活动、表演展示的场所。上海老艺术家、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等冒着酷暑赶来为学员培训、指导。大赛之后我们在上海图书馆还设立了上海朗诵艺术沙龙,每周六下午上海老艺术家、著名配音艺术家为学员培训指导,这里成为了上海朗诵爱好者欢乐的家。
就是这样,在朗诵艺术之路上,老艺术家们对朗诵艺术的情怀,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一直感动着、激励着我们。记得有次我和上海市艺教委关心下一代专家指导团秘书长、国家一级导演李进老师一起外出指导演出活动。路途较远,李导在车上教我如何处理朗诵时的发声;他对同样的作品内容,比较着用不同的声音技巧来处理,分析如何通过作者的心声去表达作品。真是醍醐灌顶,突然通透了。
国家一级导演李进老师倾情朗诵
现在好友聚会之时,我时常朗诵自创的诗歌《遇见》 、《一如有你》。抚今追昔,祝新时代朗诵艺术常青。
18001800
刘凯祥:诗人、作家、客座教授、中华青少年联合会会长、原上海文化总会秘书长
2023年5月12日
